close

文/吳君平醫師 台北聖仁皮膚診所院長

 

嬰幼兒的皮膚在構造和功能上由於還未發育完全,所以比大人的皮膚來得脆弱和敏感,其表皮與真皮尚未成熟;含水量豐富、油脂較少,與大人皮膚構造及功能不盡相同,嬰幼兒皮膚佔體表面積較大,所以若遭受外界毒性物質刺激後,影響結果會較成人明顯。

 


引起嬰幼兒皮膚病大致上有1.物理因素、2.感染或3.過敏。嬰幼兒隨著年齡的成長、皮膚功能的成熟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好發的皮膚疾病。一般來說,0~1歲嬰兒的常見皮膚病,包括粟粒疹、皮脂腺過度增生、毒性紅斑、新生兒粉刺、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1~6歲的幼兒容易感染的包括痱子、膿痂疹、丘疹樣蕁麻疹、傳染性軟疣、疥瘡等。

 

0~1歲嬰兒的常見皮膚病:



  1. 粟粒疹:百分之四十的新生兒在臉部有針頭大小
    、白點狀的小丘疹,丘疹內含表皮角化物質,多在一星期左右消失,不須治療。
  2. 皮脂腺過度增生: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新生兒在鼻子以及臉頰會有黃色的丘疹,大約四到六個月會消失。
  3. 毒性紅斑:大約百分之五十的足月的新生兒會在出生後24至48小時發生,在軀幹上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大約兩個禮拜會消失。

  4. 新生兒粉刺:大約兩至四週才會出現,其實與成人之普通粉刺相同,其成因是由於雄性荷爾蒙的影響,有可能持續至八週。
  5. 尿布疹:尿布疹在18個月以下、尚未接受如廁訓練的嬰幼兒身上,是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由於尿片的使用讓寶寶的皮膚形成一個局部密閉、悶熱又不透氣的環境,所以也有人用“熱包子”來形容吸滿尿液的尿片。尤其是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要如何預防尿布疹?最重要的是勤換尿布,換尿布時最好用清水擦拭,如果能暫時讓寶寶光個屁股數分鐘,讓皮膚透透氣,那就更理想了。

  6. 念珠菌感染:由於悶熱以及潮濕造成皮膚上有念珠菌感染,通常與尿布疹的部位相同,其邊緣常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治療方式是保持乾爽以及使用外用抗黴菌藥。

  7. 脂漏性皮膚炎:初生嬰兒體內擁有來自母體荷爾蒙,此荷爾蒙會造成臉部及頭部產生類似粉刺狀的淡黃色突起或是呈片狀的黃色斑塊,這些通常不會發癢也不需要強行摳除它,家長可以凡士林或嬰兒油塗於患處待軟化時,再以溫水沾濕紗布輕輕擦拭去除即可。

  8. 異位性皮膚炎:罹患異性位皮膚炎的寶寶,其父母親有可能是過敏性體質,例如鼻子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氣喘。大約百分之五十的寶寶會在一歲前發病。疹子出現的部位與病兆與脂漏性皮膚炎大致一樣。兩者不同的是,異位性皮膚炎會有典型的分布位置。

 

1~6歲的幼兒常見的皮膚病:



  1. 痱子:學名為「汗疹」,原因是大量且持久的出汗,造成汗管阻塞而引起。家長可以讓嬰幼兒著輕薄的衣物,處在涼爽的環境下,再擦上痱子粉保持乾爽即可避免。

  2. 膿痂疹:膿痂疹好發於夏秋兩季,可以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是鏈球菌感染造成。患部常集中在口鼻周圍、臉部及四肢易感染處。常會伴隨癢感且容易從小水泡變為大水泡,易有傳染性且速度相當快,若抓破時會造成皮膚潰爛反而會引起續發性的膿痂疹,必須服用口服抗生素,療程大約一週左右。

  3. 丘疹樣蕁麻疹:幼兒受蚊蟲叮咬造成,通常易位於四肢臉部等外露的部位,臨床上的表現是具有強烈癢感的紅色丘疹,必須使用外用類固醇。
  4. 傳染性軟疣:由病毒感染造成,病兆為晶瑩肚臍狀凹陷的顆粒,數目可以數個至數百個,不過大部份會自己消失,不需特別處理。
  5. 疥瘡:幼兒的疥瘡分布範圍比大人廣,臉部腳底也有可能發生,若真的感染疥瘡,必須全家一起治療。

 

嬰幼兒的生活照顧法:



  1. 適當清潔:以天然、溫和、不刺激皮膚為原則,減少使用肥皂﹐避免使用藥皂﹑消毒水,可以使用非皂性或者是含舒緩偏中性的清潔用品。切忌過度清潔。

  2. 適度保濕:每一個嬰幼兒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盡相同,冬天夏天的照護也有所不同,由於夏季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旺盛,肌膚容易感到油膩。此時,就不需再塗抹多餘的乳液。相對地,一到了秋冬之際,皮膚較易乾裂,滋潤性的保養品則不可缺少。

  3. 台灣屬海島型潮溼氣候且天氣悶熱,若無做好清潔工作及保持通風、乾爽生活環境,釵h皮膚病常會因此發生,所以要照顧好寶寶白嫩嫩、吹彈可破的皮膚需注意幾個原則:適當清潔,適度保濕,保持通風、乾爽,適當溫、濕度環境,時時檢查嬰幼兒的皮膚狀況,若有狀況可以請教皮膚科專科醫師。

 

本篇圖文轉載自:美麗達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nshower 的頭像
    greenshower

    綠森林 森之生活館

    greensh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